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你佔據的東西-也在佔據你

★靈魂只能獨行。兩個人格獨立的人,無法永遠一致,當方向
不同,意見向左,別人就會拿走填滿在你的空洞裏的認同而離去。
★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玩虛假自我的遊戲。快樂和幸福,本就是兩個東西。你佔據的東西,也在佔據你。你被別人的認同綁架了。為了繼續保持這個你認為的“自己”,你只有兩個選擇—跟別人走,按照別人認同的方式來改變自己。
★我們渴望成長而產生空洞,我們用非我的東西填洞,我們逐漸認為填充物才是真實自己,現在他們開始反過來佔據我們,真實的自己被我們丟了。 這就是虛假自我的遊戲腳本。經歷過真正愛情或友情的人都明白,心疼才不是一種文學的比喻手法,那是一種真實的生理體驗。親密關係中,你是誰,你就會遇到誰。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空洞,我們如何填滿這些成長空洞?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玩虛假自我的遊戲。 我們是怎麼玩死自己的之物質的遊戲. 當遇到空洞,我們幾乎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個東西填上。
鋪天蓋地的廣告就是在幹這個的,什麼東西,能滿足你什麼需求—房子填滿安全感的洞、鈔票填滿自尊的洞、學歷填滿智慧的洞、消費填快樂的洞 — 我們努力搞來這一切的東西,按照說明書塞在自己心裏的洞裏面,這讓我們感到一種充實的滿足。 仿佛單憑這些東西,我們就已經能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 。

一開始,物質帶來的充實感的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但很快就帶來新的問題—你很快會發現,物質帶來的快樂在逐漸遞減。
第一個一千塊錢的快樂,現在需要賺十萬才有;第一次開捷達的感受也許在寶馬上也找不回來。 你於是匆忙投入下一輪賺錢和下一輪消費,等待這輪快感的推背感。 但等到快感消失,心裏的洞又露了出來。
這促使我們迅速再來一輪這個輪回——更多的錢,更好的物質,更短的快感,更多的失落,更多的錢……
當物質越來越多填滿心裏的洞,滿足了你的各種全方位的需求,慢慢的你把他們視為你自己的一部分。
你介紹自己的時候先說頭銜,你同學聚會“不經意”透露自己收入,你看衣服先看價格……
因為你用了那麼多物質填滿你洞,就好像補牙一樣,你開始把這些物質當成“自我”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那部分。

如果你身處一個什麼都用錢買到的社會,你自然會認為——錢最重要。 無怪很多人會把某個數位的錢做生命目標呢。你肯定自然而然的認為—財富、物質和盡可能的滿足自己需求,是生命最重要的三個部分。
拜金、成功學和享樂主義,三者合謀,構建出這個建立在物質之上虛假自我的騙局。用物質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劇是:沒有人的能力能跑贏欲望,總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東西,卻無力的發現,那個空洞還在。 物質也許能帶來短暫的一次次快樂,而絕非幸福。
★快樂和幸福,本就是兩個東西。
★你佔據的東西,也在佔據你。

我們是怎麼玩死自己的之他人認同。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完全靠父母親的認同生活。 嬰兒是如此奇怪的一種小東西,每隔2個小時定時發出惱人的哭聲,專注於把奶水變成屎尿,而且還全無說明書。 如果沒有父母的喜愛和認同,我們根本不可能活下來。
逐漸我們長大,我們開始把尋求認同的目光轉向老師和長輩,在青春期投向朋友、異性和偶像。在我們成年之前,我們一直都在尋找認同。 這也是為什麼當愛情或友情破裂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那麼的痛苦。
經歷過真正愛情或友情的人都明白,心疼才不是一種文學的比喻手法,那是一種真實的生理體驗。 兩個人互相用對方填滿了自己的空洞,他們如此緊密的在一起,呆了那麼久,像一對連體姐妹。 日子一長,你把這些被填滿的部分認為是自己的一部分。
這種感覺如此美麗,就好像“兩個靈魂在一個身體”,而等到關係結束,兩個人不得不分開,這種感覺又會如此痛苦—— 這種分離帶來的強烈的撕裂感,就好像要扯掉一個已經長在你身上的器官一樣。

古往今來,已經有太多文字、歌曲、戲劇、藝術記錄這種情感的美妙與痛苦。
和上一個故事一樣,當你的成長空洞被別人的認同所填滿—你會感到安全和快樂—慢慢的,你開始認為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當你獲得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你就覺得自己在不斷的“成長”,越來越“有面子有地位”。
當這種外界的認同成為你自我的主要部分,你開始認為,那個“被認同”的部分,那個你的名聲、地位,才是你真實的自我。 從這一刻開始,你就被別人的認同綁架了。
★靈魂只能獨行。兩個人格獨立的人,無法永遠一致,當方向不同,意見向左,別人就會拿走填滿在你的空洞裏的認同而離去。 這時你感到巨大的空虛和疼痛感—你會覺得“失去了自我”“沒有生活的意義”。
為了繼續保持這個你認為的“自己”,你只有兩個選擇—跟別人走,按照別人認同的方式來改變自己。 或者迅速找一個 一模一樣的下家填充進來。

在家庭和社會關係中很容易看到第一種選擇—我知道的一位母親,為兒子安排好了一切人生選擇。 當兒子到了有力反抗的年齡,每次有衝突,媽媽就當場下跪,兒子偃旗息鼓,媽媽站起來哭著說,你真是孝順的孩子。
這場景我想起來就不寒而慄。 為了不失去父母的認同,做一個“好孩子”,很多人被父母所綁架,一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來生活。
為了不失去朋友或同事的認同,甘心一輩子做沒有主張和方向的 “老好人”,不和任何人衝突; 為了不失去大眾和旁人的認同,名人們甘心做一個粉絲眼中完美的“假人”,被粉絲所綁架。 這並非善良,而是無能的表現。 而在親密關係中常見到第二種選擇。

我曾見過一個連續三場戀愛都遇到“文藝賤男”的優秀女子,每次的故事都如輪回一樣——
天崩地裂的失戀、忽如其來地感動、眾叛親離地投入、讓人窒息的24小時全天候連環絕命CALL、愛恨交加地離開、天崩地裂的失戀 — 不是命運多舛,也不是因為自己點背,全因為他們心裏的洞,只能由那一類人填滿。
★如果沒有意識到你心裏的洞,從內至外的修煉,這個輪回會無休無止。 所以,親密關係中,你是誰,你就會遇到誰。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尋求“被認同”是社會的構成理由,但是一旦過度追求“被認同的我”,則真我遍體鱗傷。 尤其在我們這個提倡以和為貴的文化中,每個人都樂此不疲,玩得好的甚至被稱為美德。
不知道你怎麼想,看著那些被稱為早慧,年紀輕輕就八面玲瓏四面來鳳的孩子,我總覺得可憐又噁心。 你以為大家都喜歡和離不開你,其實是你離不開他們的喜愛。
★我們渴望成長而產生空洞,我們用非我的東西填洞,我們逐漸認為填充物才是真實自己,現在他們開始反過來佔據我們,真實的自己被我們丟了。 這就是虛假自我的遊戲腳本。
★當你把”成長空洞“換成”錢、愛情、關係、認同、自尊”,再填上年代時間地點姓名,就構成了這世間的各種悲劇故事。你就理所當然的把自己卡在這裏。

來源:國際黃金時代   http://goo.gl/QQkwB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