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從《黃帝內經》學養生─認識腎經

以中醫角度觀察人體,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而足少陰腎經在人體中的分布也聯繫了心、肺、肝、腎與膀胱等臟腑,對於養生及疾病治療扮演重要角色。

《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往腳底心循行,經由腳心足弓處沿足內踝進入腳跟中;沿小腿內側上行,由膝膕窩內側上沿大腿內後側上行,貫穿脊柱屬於腎、絡膀胱。直行支脈:從腎向上貫穿通過肝、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喉嚨分布於舌根兩旁。另一支脈:從肺分出,絡心、流注於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當腎經脈氣血出現異常變動,易出現飢餓卻不想進食,面色黯黑像漆炭晦暗無光澤,咳嗽痰唾帶血,氣息急促,坐立不安,兩目視物模糊不清,腎氣虛易恐懼之情緒狀態;也可能出現「骨」方面深部氣血阻逆,如四肢厥冷、麻木、痠痛等症狀。

足少陰腎經的腧穴主治有關等病症口熱、舌乾、咽腫,喘,喉嚨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脊骨內後側痛,肢體無力,嗜臥,足下熱而痛等病症。

文/周珮琪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附設醫院東區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