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從《黃帝內經》學養生─秋季養肺好時機

秋天時節因來自西伯利亞與蒙古的大陸冷氣團增強,吹起東北季風,並為臺灣帶來乾冷空氣,使早晚的溫度下降,溼度也會明顯下降,故「秋高氣爽」成為大家對秋天的印象。

《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到秋氣與肺相應:「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秋令與肺氣相應,秋氣的燥與寒最易傷肺,臨床上呼吸系統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氣較冷時復發,所以秋季保健以養肺為先。秋天氣候乾燥,尤其是中秋過後常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口鼻乾燥、咽癢咳嗽、大便秘結等症。

因此秋天氣候轉寒燥時,應避免大汗淋漓劇烈運動,使體液流失過多;飲食則建議適當增加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蜂蜜、核桃、乳品、百合、銀耳、蘿蔔、秋梨、香蕉、藕、杏仁、燕窩、荸薺、獼猴桃、菊花等。

《素問·咳論》也提到:「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也提醒:「形寒寒飲則傷肺。」養生上還應注意天氣變化,預防風寒等外邪傷肺,飲食上避免寒冷食物是肺臟養生之首要。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附醫東區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