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從《黃帝內經》學養生─認識「氣」

古人發現天地間存在一股能量讓萬物生長,而人體內也存在
著各式流動的能量,總括將這類具有不同功能,又具有流動性質的能量稱之為「氣」或是「正氣」。反之,對於自然界讓人生病,而眼睛無法辨識的流動性物質則稱為「邪氣」。

《內經》中提到的氣,大約可以歸類為以下功能:天地萬物的氣、歲時的氣、節候的氣、數序的氣、人體五臟六腑的氣(描述臟腑組織的活動能力)、人體精微循行的氣(例:營氣、衛氣、宗氣),甚至形容針灸療效也用「氣至」(即一般所說「得氣」)來形容。因此,氣用來表達細緻、微小,但極具功能性的精微物質。

人體中環週循環不休的氣,綜合來說具有以下功能:推動作用、溫煦作用、防禦作用、固攝作用、氣化作用及營養作用。

氣的運動推動人體中血液的生成、運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等。氣對人體有溫養作用,以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溫。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需要在氣的溫煦作用下進行。陽氣不足而溫煦作用減弱,將出現畏寒肢冷、臟腑功能衰退、血液和津液的運行遲緩等寒性病理變化。

《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代表人體的抗病能力;「邪氣」標示一切致病因素,當正氣不能抵禦邪氣的侵襲就會有疾病的產生。《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說明人體正氣有護衛人體、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

文/周珮琪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東區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