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下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占5%

不少人有下背痛經驗,多數是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等導致,其中發炎性下背痛約占5%;僵直性脊椎炎是慢性關節發炎,症狀是下背痛、脊椎僵硬,醫師建議盡早接受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訊息表示,台灣約有6至7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盛行率約千分之四,很多在20至40歲間出現症狀,且男性是女性的2至3倍。

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蘇桂英指出,1名63歲男性病友,20歲時曾因關節腫脹疼痛到醫院就診,也抽過關節液治療,數年前曾跌倒骨折就醫治療,去年經臨床問診發現有發炎性背痛,進一步追蹤X光,發現兩側薦腸關節發炎二度以上,抽血顯示發炎指數上升,吻合病兆,才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

蘇桂英說,進一步檢查,發現這名男性患者有遺傳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這是9成5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具有的遺傳基因,雖可助醫師判斷,但帶此基因者只有1/10的機會有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必要的診斷依據。

當時以撒樂腸溶錠免疫調節劑來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合併周邊關節炎,患者回診說:「40多年來,從沒有這麼舒暢過,沒想到竟能有一天早上醒來時,不會感到疼痛」。

蘇桂英指出,很多人下背痛就醫治療後,通常2個月內會好轉;下背痛原因多數都是因為構造問題所造成,像是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等,發炎性下背痛占所有背痛原因約5%,為避免延誤,建議盡早接受治療。

蘇桂英說明,僵直性脊椎炎是慢性關節發炎,主要是影響薦腸關節及脊椎,症狀是下背痛、脊椎僵硬,更嚴重的脊椎變成像竹竿形狀,發病高峰為20、30歲年輕人,但很多人以為是打籃球運動傷害引起,且病人可能有周邊關節發炎而有膝蓋、手肘腫痛症狀,因此常延宕一段時間才就醫。

另有1名病人,18歲時經常於睡覺時因下背疼痛醒來,過了幾年,眼睛開始紅痛畏光(虹彩炎)、且持續下背痛,蘇桂英說,直到他26歲,眼睛的紅痛畏光又發作,右腳跟也腫起來,因「著骨處病變」就醫,才診斷出僵直性脊椎炎。

蘇桂英說,僵直性脊椎炎的第一線用藥為非類固醇止痛藥,傳統抗風濕藥撒樂腸溶錠、局部類固醇注射,後線藥物為生物製劑或標靶口服小分子藥物;病患應均衡飲食、避免過度勞累、感染,也需要適當運動。

此外,發炎性關節炎疾患容易出現疲倦,許多現有藥物仍無法有效改善,風濕科團隊目前正在進行一項臨床試驗,期待年底解盲後能有令人振奮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