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七十四歲男性,有三高病史,因間歇性跛行接受復健治療長達兩年皆未明顯改善,甚至狀況惡化,步行二百公尺左腳就會明顯痠痛,需休息五分鐘才能繼續行走,安排ABI檢查後發現為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經醫師建議接受下肢動脈血管介入手術,術前左腳ABI為0.2,術後左腳ABI 恢復至0.93,患者現在已可步行超過一公里,也可以從事騎腳踏車等休閒活動,有了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方向,患者的生活品質就可獲得明顯的改善。
另一名五十四歲男性,有三高病史,因接受骨盆腔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周邊動脈血管全阻塞,事實上病患飽受間歇性跛行之苦長達十年之久,每步行五十公尺就要休息一下,手術前,左、右兩腳的ABI分別為0和0.4,經過下肢動脈血管介入手術後,左、右兩腳的ABI恢復到0.95、0.92,術前冰冷的雙腿也在手術後重新回復溫熱,患者對治療的結果相當滿意,現在已經可連續步行一小時都不會有症狀,爬四層樓梯也沒有問題。
據文獻顯示,約百分之十的周邊血管疾病患者有機會在五年內惡化成「危急性下肢缺血」,出現久不癒合的傷口、腳趾發黑、壞疽,迫使病患面對截肢的風險。梁醫師表示,如果我們可以在症狀出現的早期即開始投予藥物治療,甚至啟動介入性手術,不但可有效改善下肢跛行對生活品質造成的影響,也可降低病患未來面對截肢的風險。
目前,踝肱血壓比(ABI)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篩檢工具,是懷疑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第一線非侵入性診斷方式;梁懷文醫師表示,整個篩檢約五分鐘,會在雙手上臂和腳踝處綁上壓脈帶測量血壓,取得腳踝與上臂的血壓比值,當ABI < 0.9即可診斷為下肢動脈血管阻塞,若數值愈低,表示血管阻塞的程度愈嚴重。ABI的檢查可以協助醫師找出周邊動脈阻塞的潛在族群,再藉由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或血管攝影更精確的判斷阻塞的部位以及嚴重程度。醫師提醒,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心血管疾病等五大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間歇性跛行、下肢冰冷、痠麻痛時,建議每年做一次ABI檢查。當ABI < 0.9,則建議轉介至有周邊血管專長的心臟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依台灣周邊動脈血管治療指引,這類患者需接受更嚴格的膽固醇控制,考慮更積極的抗血栓藥物治療,在這個技術及醫材進步的時代,對於那些已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的患者,甚至可考慮接受血管介入手術的治療,讓自己有機會再一次感受到「健步如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