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從《黃帝內經》學養生—五臟與五味關係

中醫理論中以五味分類食物及藥物屬性,五味的分類除了透
過口嘗,運用味覺辨別出來之外;經過前人漫長歲月累積的臨床觀察,不同味道的食物、藥物進入人體,產生的不同生理反應和獲得不同的療效而歸納總結出來的,《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說明食物進入人體後酸味會先影響肝的臟象功能,苦味會先影響心的臟象功能,甘味會先影響脾的臟象功能,辛味會先影響肺的臟象功能,鹹味會先影響腎的臟象功能。

也就是說,五味不僅僅是味道的真實反映,更重要的是食用特定味道後對人體的影響作用。因此中醫理論運用之五味的歸納是超出味覺的範圍,並且是建立在人體機能調整功效的基礎之上。

五味功能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描述:「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辛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甘味則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酸味具收斂、固澀作用;苦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燥溼等作用;鹹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

由於五味作用於五臟各有特色,《素問·至真要大論》:「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說明:五臟精氣依賴於五味的滋養,各個不同臟器,對五味的需要有所不同。五味進入人體後有最先相應的臟腑,適量攝取五味能增加能量,但長期過度攝取某一食物之味則將造成身體的傷害。五味進入人體後各別先入不同的臟腑而發揮補益作用,五味對人體所起的不同作用,說明了五味對於五臟四季養生的重要性。

文/周珮琪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附醫東區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