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癌症防治‧掌握先機」公益系列講座,邀請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主講「大腸直腸癌防治‧掌握先機」。癌症就是正常的細胞經過長期的刺激後產生基因突變而成為不正常的細胞,然後進行無限制的分裂增長。
常見致癌因素有:病毒、吸菸、酗酒、檳榔、醃製品、添加亞硝酸鹽的食物、高脂肪飲食等。大腸癌的發生是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一、飲食大量食用肉類、 動物性脂肪、蛋白質,精碾的穀類,及較少食用纖維素;二、潰瘍性大腸炎;三、輻射;四、遺傳,約有十五至三十%的大腸直腸癌有顯性的家族傾向、類似的飲食生活習性、基因型等。
如何預防大腸癌:第一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降低致癌物質濃度。纖維素有助於刺激腸道蠕動,能吸收水份而膨脹,降低致癌物質的濃度及減少其與腸壁接觸的時間纖維素經腸道細菌分解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acetic acid, proprionic acid, butyric arid)對於癌生成有抑制作用。減少動物性蛋白質、脂肪的攝取,減少亞硝酸鹽的接觸。天天五蔬果: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二至五成得到大腸癌之機會。每日動一動:維持每日運動,能幫助腸道也動一動,可減少四成得到大腸癌之機會。
第二級預防:斬草除根,切除癌前病灶(瘜肉)。癌症形成的時間,快則二年,慢則十年;建議五十歲後應每二年作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約七至十五%陽性),若檢查發現有瘜肉時,則須趕緊將瘜肉切除。
糞便潛血反應用於檢測腸胃道疾病有無出血,而不是有無大腸癌。潛血反應陽性者必須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或X光檢查。潛血反應陽性者,有一至三%可能有大腸癌;二十至三十%為瘜肉;其他為痔出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