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惡性骨肉瘤」好發於青春期青少年,症狀和生長
痛、運動傷害類似,患者常因誤診延誤病情,即便確診也因害怕截肢,常尋求偏方治療,愈拖愈嚴重。
骨科醫師陳正豐強調,生長痛是不同部位輪流痛,運動傷害則是活動時比較痛,但惡性骨肉瘤的痛是特定部位疼痛、腫痛,甚至有腫塊,而且不動比活動時更痛,如今隨醫療技術進步,截肢率已降至五%以下,呼籲出現類似症狀務必就醫檢查。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今天舉辦聯合學術研討會,是歷年骨科醫學在台灣舉辦最大規模的學術交流,各國專家齊聚,參與人數高達三千人,發表五百多篇論文,更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泰國、瑞士等數十國重量級骨科專家來台分享經驗。
骨科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陳正豐表示,若要說骨科醫師眼中最棘手的骨科疾病,惡性骨肉瘤絕對榜上有名,這種罕見的骨癌好發於正值生長期的青少年身上,由於發育時期膝關節、肩關節的細胞分裂快速,只要有幾顆細胞在分裂時出了「意外」,就可能演變成腫瘤,因此腫瘤經常生長在靠近生長板的膝關節和肩關節。
陳正豐說,早年醫療技術還不成熟的時代,為了避免癌細胞擴散,骨癌長到哪、就得切到哪,也有了「留腿不留命、留命不留腿」的說法,但截肢說起來容易,對於這些年輕孩子心裡造成的巨大衝擊恐怕是外界難以想像的大,他們面對的不只是自己殘缺的肢體,還有外界異樣眼光、同儕排擠等等,因此醫界不斷尋找截肢以外的保命方法。
陳正豐指出,早在廿年前,醫界靈機一動,將帶有癌細胞的骨頭取出,拿到體外以高放射線劑量將細胞殺死,甚至放進微波爐高溫加熱,「消毒」後再植回患者體內,可以病人自己的骨頭重建骨本,這些植入的骨頭甚至可望繼續生長。
然而,在儀器取得、骨頭尺寸限制上,醫界再次面臨瓶頸,後來有日本專家轉而從低溫角度著手,發現液態氮的極低溫同樣可以殺死骨頭中的癌細胞,而且取得更容易,也能克服骨頭尺寸問題,世界各國紛紛引進使用。
北榮十三年前也引進這項液態氮技術,更嘗試延伸將液態氮結合酒精,讓操作更容易,發展出多項專利,至今以此技術治療將近四百名骨肉瘤患者,更將骨肉瘤患者截肢率降至五%以下。
陳正豐說,研討會也邀請到發明這項技術的日本權威專家,吸引許多骨科醫師前來取經。
惡性骨肉瘤早期診斷、治療,對於患者預後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但因症狀和運動傷害、生長痛相當類似,容易延誤治療,許多孩子即便順利確診,家長一聽到要手術往往也會退縮,寧願尋求國術館、中醫針灸等方式,也不願盡早手術切除腫瘤。
陳正豐提醒,生長痛大多是不同部位輪流痛,而運動傷害則是活動時特別痛,但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發現四肢特定部位不正常疼痛、腫痛,甚至摸起來有腫塊,而且睡覺時經常痛醒,不動比動的時候更痛,就應儘早就醫檢查,目前骨肉瘤治療已經相當進步,截肢率也很低,千萬別拖到相當嚴重,才將手術治療視為最後一條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