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是人體休息最主要的方式,在古代時,人的生活跟著大自然的運行,採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因此人的睡眠也應該跟隨著大自然的定律來做調整。
中醫師楊謦伊表示,晚間11:00~1:00若不睡覺,可能會導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症狀,在凌晨1:00~3:00,睡覺養「肝血」,「人臥則血歸於肝」,肝經循行時間前未入睡的人,面色會顯得青灰,情志倦怠而易煩躁。
至於起床的時間,根據《黃帝內經》的「順時養生」觀點,四季之中,除了冬季,其餘三季都應該「早起」,但不要早於5點,太早起床會「養陰不夠」,因為早上3:00~5:00剛好走肺經,若早於此時起床,容易傷害肺經正常運作,形成中醫所說「五更嗽」。
冬天的「晚起」,也是以不晚過早上7點為準,因為早上7:00~9:00是胃經循行時間,在這之前起床可以在大腸經運行的時間裡排便,而且胃經多氣多血,陽氣最旺,此時必須要吃早餐,使營養輸送到各器官,是滋養臟腑最佳時刻。
建議一年四季依中醫經絡運行時間調整生理時鐘,睡滿7-8小時,熬夜已成習慣,可以採取「一天提早10分鐘」睡覺方式,慢慢調回正常的睡眠時間。
楊謦伊建議無法入眠者,可喝甘麥安神茶:炙甘草1錢、浮小麥3錢、紅棗4錢、酸棗仁5錢、夜交藤3錢、合歡皮3錢加水1000西西煎煮,水滾後轉小火煮30分鐘,取汁當茶飲幫助睡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