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從《黃帝內經》學養生—《靈樞‧天年》生命節律二

上周介紹了《靈樞·天年》中十歲至四十歲的生理特性,接著
繼續討論五十歲之後的生理特性。

《靈樞·天年》:「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五十歲開始肝氣衰,膽汁分泌也減少,眼睛視力衰退。六十歲氣血開始不足,血氣懈惰,情緒上容易出現有憂愁、悲傷的情志。七十歲開始脾氣虛,肌肉減少,皮膚鬆弛不似年輕時潤澤。八十歲老年人開始肺氣衰,本體感覺協調性變差,所以言善誤。九十歲腎腎氣、腎精枯竭,其他四臟與經脈之氣也已經空虛,精氣都已經不足。

到了百歲,肝、心、脾、肺、腎五臟所藏的精、氣、神都不足了,生命力也逐漸散失,僅存肉體形骸獨居而終矣,之後步向死亡。這是一種正常的生命規律。因此,人身若能謹守四季陰陽養生之道,應能夠進終天年,度百歲而去。

文/周珮琪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東區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