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後簡稱骨鬆)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四名,髖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然而,國人卻往往忽略它所帶來的風險及危害。疫情嚴峻,民眾待在家中的時間增加,《自然評論―內分泌學》期刊指出,民眾待在家缺乏身體活動量,可能中斷骨鬆治療,導致骨折機率增加,其中髖部骨折對患者,尤其老年人的影響最大。根據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統計調查顯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約有三成至五成曾在一年內發生過跌倒事件,其中更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曾於家中跌倒,加上疫情期間門診減少,骨折的患者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療導致骨折高復發率。不僅造成患者沉重的醫療和經濟負擔,死亡率更會增加。
疫情受限下,患者也可與醫師商討回診時間,或透過視訊門診方式持續治療,若因疫情中斷治療,將會導致嚴重後果。骨鬆患者建議需持續接受藥物治療,維持骨密度不骨折更是重要。部分治療藥物如中斷或延遲,將會造成骨質流失、增加骨折風險,若使用適當的骨鬆藥物治療,死亡風險可大幅下降3成,有規律使用的患者甚至可以下降七成以上。
黃兆山理事長表示,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指出,骨鬆藥物需使用一年以上才可見到降低骨折的效果;若中斷治療超過六個月,骨密度會逐漸恢復到未治療時期,骨鬆導致骨折的機率與未用藥的患者無差別。建議民眾與主治醫師共同商討治療方案與回診頻率,在防疫前提下,持續維持良好的治療規劃,減少骨折的發生率。」疫情期間切勿中斷治療讓骨鬆警戒「升級」,才能遠離新冠肺炎和骨鬆的雙重風險。
骨骼健康至關重要,骨鬆防治刻不容緩。建議民眾定期進行DXA骨密度檢測,也可經由骨折風險評估表估算未來十年骨鬆性骨折的可能性,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並配合醫囑使用適當藥物治療,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骨折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