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中暑分陰陽 依程度不同處置

中暑在夏季很常聽見的醫療名詞,特別是在夏季時運動,由
於日照強烈、高溫環境較其他季節相對明顯而強烈,執業中醫師楊謦伊指出,中暑依照不同的程度,可以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一般來說,「輕度中暑」,只是疲憊、頭暈、口渴多飲、皮膚濕冷或汗流過多,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而容易抽筋,但沒有發燒現象,此時應解開衣物,移動至通風陰涼處,拍涼水以降低體溫,並給予充足的水和適量補充鹽分,例如舒跑與室溫冷水1:1比例兌水喝。

至於「中度中暑」的民眾,則會有發燒,但不會超過40℃、出汗、小便減少,倦怠神疲、煩躁、舌質紅少津,脈洪大,中醫治療上會以刮痧並服用清熱解暑的處方「白虎湯」,若是脈大而虛,氣虛明顯者,可用「清暑益氣湯」以益氣生津解暑。

當「重度中暑」時,患者會大汗不止,或流冷汗,體溫直線上升超過40℃、心臟及血管調節失常,末稍血液循環不良會出現四肢冰冷、面色蒼白、舌質淡、脈微欲絕。中樞神經受損會出現心浮氣躁、呼吸淺促,甚則譫妄、癲癇、神志不清、昏迷不省人事,應緊急送西醫治療。

除了西醫治療之外,也可兼採中醫補氣益陰、救逆固脫的藥材像是人參、麥冬、五味子等,若陽微欲絕四肢厥冷者,可用「四逆湯」方藥加減,以回陽救逆。

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所謂的陽暑就是經過長時間在烈日下曝曬導致的中暑;而陰暑則是夏日長時間在冷氣房、食用大量的寒涼食物和飲料、夏夜露宿庭院納涼、大汗後洗冷水澡等過於避熱趨涼的生活習慣引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