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藤類藥 通絡功用祛風溼

類風溼性關節炎很難治療,確實病因也不是很清楚。執業中
醫師林高士昨日表示,傳統中醫認為,寒熱錯雜為其病理特徵,證候單純者比較少見,多半以複合者居多數,常見風寒溼痹、瘀血阻滯、氣血虧虛、肝腎虧虛等。

林醫師指出,倘若是風寒溼痹,全身往往出現一個或多個關節腫痛,遇寒加重,關節皮膚不紅,沒有觸燙感,舌淡苔白膩,治宜祛風散寒、除溼通痹;倘若是瘀血阻滯,全身通常出現一個或多個關節腫痛,或是痛如錐刺,日輕夜重,活動不便,面唇紫暗,舌質隱青或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通絡除痹。

倘若是氣血虧虛,常見病程久長,全身常會出現一個或多個關節腫痛,常有四肢乏力,臉色不華,時見心悸,舌淡苔薄,治宜益氣補血、通絡除痹;倘若是肝腎虧虛,全身會有一個或多個關節腫痛,關節皮膚不紅,沒有觸燙感,腰膝痠軟,筋脈拘急,病情時輕時重,遷延日久,舌淡苔薄,治宜補肝益腎、扶正祛痹。

林醫師指出,由於藤類藥具有良好通絡功用,又有祛風溼的好處,治療時酌量使用有助增強藥效,針對病程較長、病勢頑固的患者,還可加用蟲類藥。

另外,倘若是風邪偏盛,適合酌加羌活、防風等藥材;倘若是寒邪偏盛,適合酌加川烏、附子、生麻黃等藥材;倘若是溼邪偏盛,適合酌加薏苡仁、蒼朮、白扁豆等藥材;倘若是久病血瘀筋脈,適合酌加三七、蟲類藥,取其走竄之性,以便通經活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