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從《黃帝內經》學養生—認識中醫臟象生理

流傳二、三千年的中醫,在現代影像學、生理學、解剖學不發
達之前是如何描述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呢?

《素問·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藏」指位處於人體內的器官,目前常用「臟」這個字。「象」一指臟腑的解剖形態,清‧張志聰:「象者,像也。論臟腑之形象,以應天地之陰陽也。」其二指臟腑的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現象,唐·王冰:「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內在本質,兩者結合起來就叫作「藏象」。「藏象」也寫作「臟象」,也就是說觀察一個人的生理表現、病理徵兆或症狀,可得知體內的五臟六腑運作是否正常。中醫理論將五臟的臟象作了系統性歸類,下週開始一一介紹。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東區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