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異位性皮膚炎 常見5迷思

根據健保資料庫,全台有近三十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約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二八,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發佈「國人常見五大異膚迷思」,如「異膚會傳染」、「異膚是孩童專屬」、「避免飲食過敏就好,不需積極治療」、「異膚需多加進補」……等錯誤觀念,呼籲國人正確認識這個常見又惱人的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教授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單純的皮膚問題,是由遺傳與環境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而觸發週期性的免疫反應失調的慢性疾病,患者易面臨「癢-抓-更癢」的惡性循環。部份患者病情延續到青少年與成人,十歲以上有高達三成七屬於中度與重度患者,他們一年會面臨三、四次的嚴重發作,一次就持續好幾個月。因為無法治癒,需終生用藥控制,長期跟疾病抗戰。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賴柏如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要依「皮膚屏障缺損」與「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的嚴重程度分為三階段治療。第一階段是重要的基礎保養和患者衛教,以保濕劑為主,維持皮膚保水度,輕度病患若有局部病灶可採用類固醇藥膏,同時也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舒緩癢感。然而,若反應不佳,或者為中度患者對第一階段的治療進步有限,第二階段可加上局部免疫調節藥膏、照光治療、短期口服類固醇等治療方式。若發炎症狀持續惡化,甚至為重度患者,第三階段則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但可能造成肝、腎等較大負擔,需定期抽血追蹤肝腎功能和血球數量。

過去廿年傳統治療對中重度患者效果有限,導致服藥意願與順從度低落。除已上市數年的針劑生物製劑外,政府今年陸續核准兩款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異膚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