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步態不穩 巴氏症最易忽略病徵

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罹患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長者越來越多,成大醫院神經部林典佑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病」是盛行率第二高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

林典佑醫師說明,巴金森氏病有4個核心症狀包括肢體顫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及步態不穩。很多長者因為肢體顫抖,警覺到可能是巴金森氏病而求診,但卻忽略了動作緩慢、肢體僵硬及步態不穩等3個症狀,認為是長者本來就會出現的衰老症狀。尤其是步態不穩最常被忽略,因為多數下半身有異狀者會直覺聯想,找骨科求治,卻忽略了可能因為巴金森氏病所造成的步態不穩。其實只要4個核心症狀有2個以上,臨床上就會高度懷疑罹患巴金森氏病。

林典佑表示,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一項檢測動作緩慢和肢體僵硬的簡單技巧:以「手指操」動作,用單手做出OK的手勢,接著張開食指與大拇指,再快速將食指與大拇指指尖連續點25下,過程中出現動作停頓、手指打不開、動作變慢、速度改變或開合大小改變,就可能有動作緩慢或肢體僵硬症狀。

至於步態不穩,可以做3公尺的起身行走測試:受測者坐在椅子上,站起來往前走3公尺,繞過擺放的物體或圓錐回來再坐下,繞一圈的時間大於10秒,代表走路速度開始變慢;大於20秒代表活動力明顯下降,有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的可能性。

林典佑指出,巴金森氏病是能用藥物控制的疾病,只要能早期診斷,就可以藉由藥物減緩失能。此外,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及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是避免神經退化疾病找上門的良方。晚期巴金森氏病容易出現運動併發症,如異動症、開關現象、藥效減退等,是藥物治療的一大挑戰,但研究發現給予神經元持續且穩定的多巴胺刺激是減少運動併發症的好方法。

近年來,陸續有長效型的抗巴金森氏病藥物問世,且納入健保給付,讓臨床醫師有更強大的武器幫助病患改善生活品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