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戶外曬衣全身發癢疹 禽蟎惹禍

五十多歲婦女全身疹子奇癢無比,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大片紅疹密集分佈於腹部、腰部、肩頸及大腿內側等處,類似情形從前曾經發生兩次,詢問病史發現,婦人固定於後院曬衣,這個地方經常會有八哥出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昨(二十五)日表示,禽蟎臨床案例每年四月底就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八月,主要以五月為高峰,時間分佈符合鳥類繁殖期,這時候鳥類求偶、築巢、覓食等活動頻繁。

因為環境禽蟎有不同種類,台灣常見「熱帶禽蟎」,禽蟎寄生於各種鳥類及雞隻的皮膚表面吸血為食,也可闖進屋內吸食人血。蟲體肉眼可見,成蟲體長約0.7毫米(0.7mm)八隻腳,灰白色,吸飽了血會變成紅棕色。經過醫師本人觀察,爬行速度和螞蟻差不多,倘若沒有繼續吸血可存活至少一週。

顯微鏡觀察發現,肢體末端有傘狀吸盤,推測便於吸附於飛行鳥類。禽蟎生命週期從孵化至成蟲約需一週,期間必須吸食禽鳥雞隻的血才能完成生命週期,生活習性為白天躲藏,晚上出來活動及吸血。

潘企岳指出,禽蟎叮咬的疹子是丘疹樣蕁麻疹,通常成群出現,也能分散出現。常見於腹、腰、肩頸、手臂、腋下及大腿內側,叮咬軌跡會停在衣褲、胸罩、肩帶邊緣是一大特徵。診斷禽蟎叮咬,除了臨床特徵之外,還要仔細詢問鳥禽類相關蹤跡,比如窗外、陽台、冷氣旁是否出現鳥巢,建築物是否常有鳥類出沒停留,以及是否戶外晾衣,是否養雞、飼養禽鳥。

患者抓到蟲子帶來醫院就能立即辨認診斷。但禽蟎叮咬經常和跳蚤、臭蟲叮咬互相混淆,連疥瘡也會一起搞混。潘企岳主任說明,雖然跳蚤、臭蟲叮咬反應也是丘疹樣蕁麻疹,不過疹子可能大一點,且不會像禽蟎叮咬這麼密集。病史詢問也很重要,比如家中老鼠出沒則可能是跳蚤叮咬,曾看到樣似蟑螂的小蟲則可能是臭蟲叮咬。

疥瘡疹子相對小很多,而非丘疹樣蕁麻疹,另外可能產生棕色節結,加上好犯的典型部位,與禽蟎叮咬分辨並不困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